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北京市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策解读 > > 内容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3-04-07 17:15:36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工业的主体是传统产业,但也应包括新兴产业,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15%左右,并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导向。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专门规划,在《规划》中并没有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单独成章,而是融合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中。 

  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甚至更长时期内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特征,对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客观要求。当前,产业与科技发展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强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等重点领域的前瞻性部署,加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争夺未来经济和科技主导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机遇、赢得主动,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尽快提高我国工业的国际分工地位。 

  三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举措。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就是要形成一个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体现比较优势和提升竞争优势、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支撑。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着力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关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能凭空而为,必须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支撑。同时,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也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和带动。 

  二是要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发展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是新技术,只有技术的创新突破,才能催生、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但自主创新并不是要封闭发展,在推进原始创新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和资源,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 

  三是要处理好市场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引导推动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前期,通常存在潜在市场空间巨大、现实市场拓展艰难、产品创新速度快、技术风险高等问题。因此,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立足于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综合运用产业、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为各种资本有序进入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门类多、涵盖领域广,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必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区域,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其率先发展。 

  五是要处理好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进行培育发展,因此必须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性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型产业。 

  三、“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整体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决定》的基本要求,结合我国工业发展实际及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规划》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这与《决定》中所提的目标是有机衔接、密不可分的。《规划》在全面分析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的基础上,在“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等部分对我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做了详细阐述。 

  ——高端装备制造业。要抓住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快装备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培育发展关键基础零部件及基础制造装备、重大智能制造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民用飞机、民用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 

  ——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硅氟材料、特种玻璃和功能陶瓷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新型合金材料、高品质特殊钢、工程塑料、特种橡胶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加强纳米、生物、超导、智能等前沿新材料研究,加快材料设计、制备加工、服役行为、高效利用及工程化的技术研发,实现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增强材料支撑保障能力。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加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持续跟踪研究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市场推广模式,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健全汽车节能管理制度。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快构建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掌握下一代信息网络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提升高性能集成电路技术水平,发展大尺寸TFT-LCD、PDP等面板产业,大力推进OLED、电子纸、三维显示、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坚持以系统带动整机和软硬件应用、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加强核心基础软件开发,积极培育基于下一代信息网络的新兴服务业态,促进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做强做大。 

  ——生物医药产业。要以提高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和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加快实现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新型疫苗关键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新产品研制及产业化,支持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药工艺和流程,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疗效确切、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提高先进医疗装备和高端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水平,推进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 

  ——节能环保装备。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大力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和节能监测等节能装备;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等环保设备,推进重大环保装备应用示范。加快发展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围绕“城市矿产”工程,发展高效智能拆解和分拣装置及设备。推广应用表面工程、快速熔覆成形等再制造装备。 

  ——新能源装备。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掌握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的核心技术。突破大规模储能技术瓶颈,着力发展适应我国风场特征的大功率陆地和海洋风电装备。加快提升太阳能光伏电池、平板集热器及组件生产装备的制造能力,提高太阳能光电、光热转换效率。推动生物质能源装备和智能电网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大力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先进输变电技术装备,推动大功率储能、柔性输电等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 

  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从我国国情和工业发展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强化政策措施,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在2011年已启动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显示、云计算及信息安全示范等专项基础上,抓紧做好稀土稀有金属材料及器件、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通用化学名药、宽带中国、支线飞机和通用航空、海洋工程装备、重大环保技术和装备等专项的前期论证和项目储备工作,组织实施好重大装备首台套、新能源汽车、TD-LTE规模技术试验、三网融合、物联网等应用示范工程。 

  二是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按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确定的重点方向,统筹利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资源,集中力量加快突破高端装备、系统软件、关键系统和材料、基础零部件等重点领域的关键及共性技术。同时,继续组织实施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每年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三是研制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标准。结合年度技术标准计划制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和设施标准,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基础和共性标准体系等。同时,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布局,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重点领域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 

  四是完善一批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产业链条。按照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和重点技术改造导向目录,围绕动力电池材料、光伏制造装备等重点产业链条和薄弱环节,分年度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推进重点领域产业链改造升级,完善新兴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五是创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原则,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集聚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企业和各种创新要素向园区和基地集聚。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大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优先支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六是支持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加强整体筹划,加快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支持新兴产业研发设计、试验验证、检验检测、共性技术转化、科技信息服务等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七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产业联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支持和鼓励通过壮大主业、资源整合、业务流程再造、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推动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等积极参与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上一篇: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下一篇: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学校水电气价格有关问题文件的通知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