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为全面贯彻2014年2月26日和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北京市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此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是在国家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在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核心问题,谋划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
二、主要内容
总体规划草案正文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则,第二部分是文本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为附表和附图。
(一)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
1、战略定位。北京市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履行四个服务的基本职责。着力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与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
2。发展目标。立足北京实际,充分借鉴发达国家首都城市研究成果,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五个方面,提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2020年、2030年、2050年北京城市发展目标。
3。城市规模。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按照以水定人、以水定地的要求,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二)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
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科学统筹不同地区的主导功能和发展重点,着力改变城市单中心、“摊大饼”的发展模式。
“一核”指的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一主”指的是中心城区(城六区),是“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地区。“一副”指的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两轴”中的中轴线及其延长线,是体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长安街及其延长线,是国家行政、军事管理、文化、国际交往功能的承载区。“多点”指的是位于平原地区的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5个新城,这是首都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也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的重点地区。“一区”指的是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这是北京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核心任务是保障首都的生态安全。
紧密对接京津冀“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区域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一核的作用。着力强化京津双城联动,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聚集三轴,将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主要交通廊道作为北京加强区域协作的主导方向,建设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依托四区,推动定位清晰、分工合理、协同互补的功能区建设。
着眼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加强产业对接协作、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京冀、京津交界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
(三)科学配置资源要素,提高城市发展水平
在要素配置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结合北京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等实际情况,统筹把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调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让城市更宜居。
(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积极推动“三山五园”的保护,推进旧城整体保护,加强文物保护与腾退,加强综合整治。加强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加强建筑高度、城市天际线、城市第五立面与城市色彩管控。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基本建筑方针,打造首都建设的精品力作。
(五)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大城市病”
以解决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改革发展为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一是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二是加强人口调控,优化人口分布。三是标本兼治,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四是完善住房体系,实现住有所居。五是着力攻坚大气污染,全面改善环境质量。六是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运行保障能力。七是提高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安全保障能力。八是加强以绿化隔离地区为重点的城乡结合部治理。
(六)转变规划方式,保障规划实施
建立多规合一的规划实施管控体系,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和规划实施监督考核问责制度,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建立精细智慧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快形成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