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北京市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健康北京发展建设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10-17 09:11:26
       一、工作回顾
       《健康北京“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是第一个北京健康城市发展建设规划,该规划从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和健康人群三个方面为核心,全面开展了促进居民健康、强化公共卫生、提升医疗服务、优化生活环境和加强行政监管五个方面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健康城市打下基础。
       (一)健康北京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组织推动、全民共同参与的健康北京工作格局得到初步确立。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强调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和谐、宜居是健康城市的重要内涵,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与健康北京的发展理念契合、发展方向一致。在此背景下,健康北京工作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支持健康北京发展的环境条件不断优化。
       (二)健康北京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先后颁布了《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等法规,实施了《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北京市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的工作措施》等政策,与健康城市建设相关的法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有力地推动了健康北京工作。
       (三)健康北京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9.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9平方米;空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2012年累计降低15.8%;全市垃圾资源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以上;污水处理能力由398万立方米/日提高到672万立方米/日,比“十一五”末增加68.8%。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比“十一五”期末分别增长了41.7%、34.6%、36.5%、16.7%和146%。全市市容市貌、交通出行进一步改观,城市应急管理及灾害预警预报能力进一步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健康休闲、养老服务产业得到较大发展。
       (四)全市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100%的街道(乡镇)、有条件的社区和100%的行政村建有体育设施,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知识传播网络不断完善,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73.7%;公共场所吸烟人数比例已从11.3%下降到3.8%;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9.8%;居民具备健康素养比例达到28.0%,远高于全国9.79%水平。全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达到81.95岁,婴儿死亡率2.42‰,孕产妇死亡率8.69/10万,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形势分析
       (一)面临挑战
       1.健康服务的供求压力依然存在。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9万人,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大。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医疗健康公共服务的提供相对于居民广泛而迫切的需求来说明显不足,与此相关的社会卫生费用支出、个人医疗负担的压力仍然较大。截至2014年底,北京常住老年人口已接近常住总人口的15%,老龄化程度仍在加深,养老和为老服务需求快速上升。健康期望寿命与期望寿命差距达到20岁上下,慢性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制约全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外省市病人进京看病就医的人数一直在持续增长,卫生资源结构性失衡,医疗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健康服务水平的提升。
       2.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依然严峻。“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北京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面对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总量2300万、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北京市在大气污染治理、垃圾处理、水资源、食品安全、交通、市政市容、园林绿化等健康支持性环境的建设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市民的健康水平,并已成为困扰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3.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依然偏低。我市面临着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人口老龄化加快、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等深刻变化,正处在“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之中,迫切需要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以应对这种变化。目前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8.0%,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许多人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吸烟、酗酒、营养过剩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普遍存在。
       (二)发展机遇
       1.“健康中国战略”为健康北京增添发展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明确各地要“探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这表明,健康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启动阶段,对已经开始的健康北京建设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既是中央对北京的要求,也是作为首善之都的责任和义务。
       2.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健康北京带来战略空间。随着非首都功能的分散和疏解,社会公共服务在京津冀范围内进一步优化布局,有助于满足京津冀群众就近享受公共服务的需求,进而促进京津冀三地健康城市的协同发展。这为改善首都城市健康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交通拥堵、水污染与水资源缺乏等影响人们健康的“城市病”提供了保障。
       3.新技术手段拓展健康北京发展领域。在“互联网+”时代,基于互联网的,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为代表的新概念和新应用层出不穷,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在线化、数据化,医疗健康领域也不例外。网上医院、健康管理移动终端等为医疗健康资源分配、远程医疗、健康生活指导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互联网+”为“十三五”时期的健康北京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领域,北京应顺应新趋势,积极推动移动互联技术在健康城市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打造富有首都特色的“互联网+健康管理”体系,促进健康北京的发展。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原则,以保障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出发点,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构建健康社会,提高全市人群健康水平,促进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人的健康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善健康环境,完善健康设施,促进健康服务的公平和可及,将健康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的所有政策。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治的建设方式。完善多部门统筹协调机制,鼓励动员全社会尤其是社区、单位、家庭和个人参与健康城市建设活动,促成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坚持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健康协调发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进一步改善卫生设施、环境面貌、居住条件和生活保障,全面推动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均等化。
       ——坚持科学规划理念,持续推进健康北京工作创新。结合各区发展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地方实际出发,科学编制各区健康城市规划。确定各区健康城市培育重点,创造区域特色,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健康北京工作。
       (三)发展目标
       通过广泛开展健康北京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城乡环境条件明显改善,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得到有效治理,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广泛普及,人均期望寿命稳步增长,全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健康城市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四、主要任务
       (一)培育健康人群
       1.实施健康素养提升行动
       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工作要求,继续完善“健康北京”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机制,营造健康文化氛围;加强市级健康科普团队建设,提高科普能力,形成以科普专家为核心的政府主渠道健康知识传播网络;全面推广全国健康促进区建设,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为重点,倡导健康促进理念,建立健康促进管理协调机制,结合区域实际开展健康促进区的建设。到2020年,力争全市有4到5个区成为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目前的28.0%提高到40.0%。
       2.实施全民健身普及行动
       完善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打造以15分钟健身服务圈为基础的全民健身设施格局;以“一区一品”群众体育品牌活动为主导,推动以“三大球”和健身步道为主体的全民健身专项活动场地及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化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加强京津冀三地体育交流,促进群众体育与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的融合;加强科学健29城镇登记失业率(%)<4预期性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降低(%)20约束性身指导,开展经常性体质测定工作,推广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质促进项目;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1000万。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率不低于70%。
       3.实施健康场所建设行动
       以制定实施健康策略、提供健康服务、营造健康环境为主要工作内容,继续做好健康社区、健康促进示范村、健康示范单位、健康促进医院、健康促进学校等健康促进项目建设,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提高社会参与程度;广泛开展无烟机关、健康食堂(餐厅)、职工健身、健康体检、职业防护、安全管理、工间操等全民健康促进活动,优化美化环境,完善卫生和文体设施。到2020年,全面达到《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各项要求,各区健康社区(村)比例均达到30%以上,健康促进学校比例均达到87%以上。
       4.实施慢病防控促进行动
       以创建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为重点,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深入推进阳光长城计划,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三级预防的原则,开展烟草控制、健康膳食、全民健身等专项行动;针对高血压、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病高危人群,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有效干预和服务,遏制发病率快速上升趋势,降低死亡率;开展“城市减重行动”,倡导控盐、控油的理念,鼓励食品生产单位开发生产低盐、低脂食品,促进市民健康合理饮食;继续推广健康食堂、健康餐厅单位创建,在中小学开展“营在校园”健康膳食倡导行动,培养吃动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市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体系,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到2020年,人均每日食盐、食用油摄入量控制在8.5克和33克以内。全市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糖尿病四类慢性病过早死亡比例控制在30%左右,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化诊疗管理率达到80%。
       5.实施心理健康关爱行动
       开展全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调查,发布首都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和健康风险提示;利用广播、电视、热线电话、网站、新媒体等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组建百名心理健康专家讲师团和千名志愿者队伍,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和进特殊人群的“四进”行动和健康科普大讲堂讲座;建立不少于300个心理健康服务单元,推广社区康复适宜技术和社区主动式治疗,对有心理卫生问题的个体开展干预服务,对高风险患者开展个案管理服务;开发制作心理健康知识科普读物和精品视频,广泛普及心理健康。到2020年,培养1000名精神卫生专业社会工作者,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障碍核心信息知晓率达到70%,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
       6.实施无烟环境深化行动
       全面落实《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将控制吸烟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控烟工作的财政投入,推进控烟工作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培训、监测、评估,完善“政府管理、单位负责、个人守法、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志愿者的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控烟,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管理与自律相互结合的工作局面;发挥政府、部门控烟带头作用和新闻媒体社会引导、监督作用,树立典型,推动全社会的控烟工作;依法组织开展控烟工作的监督管理,重点加强对党政机关、学校、医疗机构、宾馆、餐厅、娱乐场所等控烟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向社会公示查处情况;积极开展专业戒烟咨询服务,畅通戒烟绿色通道。到2020年,全市成人吸烟率由目前的23.4%下降至20%以下,二手烟暴露率控制在30%以内。
       7.实施中医健康特色行动
       加强中医健康的推广力度,开展青少年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杏林春苗计划”,提高青少年健康意识;进一步完善中医康复、中医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医公共卫生服务,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比重;开展中医药健康适老化工程和中医家庭保健员培养工作,实施家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行动;开展中医健康乡村、社区试点建设,引导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推广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气功等中医传统运动。到2020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实现全覆盖;社区中医药服务示范站建设覆盖率达到10%。
       (二)优化健康服务
       提高健康服务范围和水平,建立从孕育到出生、成长、死亡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
       1.优化孕产妇健康服务
       优化服务流程,提供便民服务,提高婚前保健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面;不断提高增补叶酸等公共卫生项目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广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提高产前筛查服务覆盖率和产前诊断水平;将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服务纳入妇幼保健常规工作,实现建档孕妇免费筛查全覆盖;规范孕产期医疗保健服务,规范孕妇学,促进自然分娩,完善孕情监测,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提高基层产科服务能力,健全危重孕产妇转诊网络,保障母婴安全。到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1/10万以内,孕产妇系统服务率达到97%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女保健规范化门诊全覆盖。
       2.优化婴幼儿健康服务
       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监测、防治网络建设,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多措并举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发生;建立市、区危重新生儿抢救网络,方便就近转运,全面增强重症新生儿救治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爱婴医院及爱婴社区建设,扩大爱婴服务覆盖面;持续推进儿童早期发展工作,打造国家及本市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示范基地;积极实施免疫规划策略,普及免费疫苗接种,免费为适龄儿童提供计划免疫服务;推广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适宜技术,健全儿童听力、视力、肢体、智力和孤独症筛查、诊断、康复及随报网络;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建立保健医培训基地。到2020年,全市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0‰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5.0‰以内,儿童系统服务率达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全覆盖。
       3.优化青少年健康服务
       建立教育卫生联合督导制度,每年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学校开展学校卫生视导工作,保持100%全覆盖;实施免费学生健康体检,全面开展中小学生健康监测;加强无烟校园建设,针对大中小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降低学生吸烟率和尝试吸烟率水平;继续开展学校健康食堂创建和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饮食行为监测,提供合理膳食,控制营养不良、肥胖发生发展;推广《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膳食指引》、《家庭护眼按摩操》,深入开展“防近视、控肥胖专项行动”和“专家进校园健康大讲堂活动”,逐步建立家庭、学校、卫生联动的疾病控制模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到2020年,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年增长幅度控制在0.5%以内。
       4.优化中青年健康服务
       加强健康工作场所建设,引导职工主动管理健康,依托工会三级服务体系搭建职工体育活动平台,落实员工定期体检;完善首都职工体质促进中心和体质监测站点的建设,定期开展体质监测工作,指导职工科学饮食和健身;提升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指导和服务,指导职工对自身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管理,降低人群健康危险因素的流行率;开发首都职工“健步121”手机APP,引导各级工会组织、广大职工借助互联网在线进行健步锻炼,形成线上线下互动模式,确保20万职工在线注册使用,全面提升职工身体素质,强化职工健康意识。
       5.优化老年人健康服务
       开展老年病综合诊疗连续服务模式试点,探索形成集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防控、急危重症救治、中期照护、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连续医疗服务模式;增加、调整、优化老年人健康服务资源,加强康复医院、护理院建设,强化综合医院及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医疗服务功能;规范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加强老年人健康指导服务和健康状况综合评估;推广适宜技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建立经济困难、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到2020年,老年人规范健康服务率达到65%以上。
       继续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社会保障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大力促进医养融合、互联网+、休闲养老、文化养老等多领域互动发展;推进“医养康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满足入住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建立老年中医中药健康产业园和老年文化产业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筹资力度,重点支持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发展;落实道路、楼宇等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到2020年,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乡社区;每千名户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40张,为失能老年人等服务的护养型床位达到总床位数的70%。
       (三)构建健康环境
       1.构建安全稳固的食药环境
       建立京内外重点食品供应基地溯源系统,个别产品试点实现追溯即时查询验证;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全链条追溯;逐步推进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量化分级管理;全市所有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必须通过药品GMP和GSP认证;完善食品药品追溯体系,实现食品药品全链条追溯。到2020年,重点食品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药品抽验合格率达到99%以上。
       2.构建生态安全的水体环境
       以截污治污为基本手段,解决城市污水直排问题,提高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在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全市丧失使用功能(劣V类)水体断面比例比2014年下降24个百分点,重点河湖水系实现连通,推进河流综合整治,重点河流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加强雨水收集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加大再生水利用量;充分发挥北京市饮用水卫生电子监管平台作用,实时监测城区和部分远郊区市政水厂管网末梢水水质,对水质进行预测和风险评估。到2020年,供水安全系数城六区达到1.3以上,新城达到1.2—1.3,城乡供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7%。
       3.构建自然优美的园林环境
       提升居住区绿化水平,提高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构建十分钟、半小时、一小时休闲圈;积极推动健康绿道建设工程,推广绿色慢行健身和森林文化基地建设,建设2—4个森林疗养示范区;构建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打造“京城绿色生态圈”、“近郊多元休闲圈”、“绿色和谐发展圈”,逐步形成“环带成心、三翼延展”的空间结构,形成1000公里市级绿道。到2020年,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新建居住区绿地率达到30%、达标率100%。
       4.构建干净清洁的大气环境
       推进远郊能源消费清洁化,压减燃煤特别是农村散煤污染;推进交通运输低排放化,削减机动车污染排放,重点淘汰高排放车;控制生产型污染,推进城乡结合部整治,重点退出“小、散、乱、污”企业;以餐饮业为重点,控制生活源污染;推进城乡环境建设和综合整治,努力控制施工和道路扬尘污染。完善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推动完善基层责任落实,提高环境监测、监管能力;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定期公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5.构建和谐宜居的市容环境
       巩固和推动创建国家卫生区、卫生镇建设,已经获得国家卫生区称号的区,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高质量通过每3年一次的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尚未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区,要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努力提升区域人居环境卫生质量,尽快实现达标;继续巩固环境卫生建设成果,维护市容环境秩序,提高城乡环境卫生质量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拓展健康城市绿化空间,增加森林绿地面积,提升健康城市生态景观;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努力促进生活垃圾增长率逐年降低;加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和重点地区市容顽症整治力度,有效解决马路市场、露天烧烤等热点问题;加快城市公厕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健康城市公厕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以上,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60%,实现国家卫生区全覆盖,国家卫生镇比例达到全市乡镇总数20%以上。
       6.构建安全绿色的交通环境
       构建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的交通环境。贯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打造公共交通快速通勤系统;推动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建设和整治,改善自行车步行出行环境;推进疏堵工程建设,畅通交通微循环;优化交通信号和标识、标线控制,提升综合执法能力;开展交通文明出行、绿色出行、安全出行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市民形成良好的出行习惯;力争到“十三五”末,中心城绿色出行方式(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自行车、步行)比例达到75%,中心城交通指数控制在6.3以内,年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降低至1.62以下。
       7.构建健康友好的社会环境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实现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人群应保尽保,农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施12年免费基础教育,完善高中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机制体系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创造平等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劳动者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善社会治安整治、消防安全排查、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有效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累计降低20%。健全以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提高突发事件防范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和谐社会关系,形成良好的健康社会风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注重统筹协调
       1.完善健康北京建设工作机制
       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坚持全市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是建设健康北京的第一责任人,要充分认识健康北京建设的重大意义,要完善健康北京建设工作机制,健全组织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保障工作所需经费;要将健康人群、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建设任务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切实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原则。
       2.加强健康北京建设资源整合
       要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2015〕54号),进一步加强市区两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的枢纽和领导作用,整合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工作资源,强化能力建设,协同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加强组织协调与指导,推进规划有序有效实施。
       (二)强化舆论引导,促进全民参与
       1.加大健康北京建设宣传力度
       推进健康北京建设要从落实中央“四个全面”布局,促进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局出发,积极利用传统媒体及新媒体传播手段,强化电视、广播、报纸及新媒体宣传平台,大力宣传健康北京建设的目的、意义和相关措施,提高各级政府、社会和个人对健康北京的认知度和主动参与意识,在全市形成健康北京建设的浓厚氛围。
       2.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热情
       充分发挥专家科普团队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持续不断宣传健康北京建设的最新动态和成果,普及健康理念。要充分发挥公众在促进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健康科普工作,引导群众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在全市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健康北京建设舆论氛围,提高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各项健康行动的积极性。
       (三)规范考核体系,建立长效机制
       1.加强健康北京建设工作绩效考核
       在国家卫生区基础上稳步推进健康促进区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日常督查机制和评价考核体系,明确具体的考核要求和考核目标,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区政府要把创建国家卫生区和全国健康促进示范区作为重要内容,深入推进本地区健康北京建设。
       2.做好健康北京建设阶段评估
       市区两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和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规划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掌握工作进展,定期交流信息,督促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辖区内健康北京建设工作进行阶段性和终期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提高工作绩效。对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要给与表扬;对工作不力的,要及时督促整改。
       (四)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区域协作
       1.加强健康北京建设理论研究
       发挥首都优势,加强健康北京理论研究,围绕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和健康服务,挖掘和提炼健康北京优秀实践成果,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全国爱卫会等各类组织开展的健康城市论坛和健康城市体系研究,积极搭建国内外健康城市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分享和借鉴健康城市建设经验。
       2.建立京津冀健康城市建设联盟
       建立京津冀健康城市建设合作发展机制,推动健康促进各领域工作衔接,打造京津冀健康城市建设联盟。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在爱国卫生、健康教育、慢病防控、全民健身、公共场所控烟等方面加强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协作,共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上一篇: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下一篇: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现代产业发展和重点功能区建设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