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北京市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7-03 11:11:27

       一、发展回顾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科普法》、《科普条例》、《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提高市民科学素质为宗旨,围绕提升科普能力、培育创新精神、关注目标人群、丰富科普活动、打造科普精品等重点任务,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市民科学素质达标率从2010年的10.0%提高到2015年的17.56%,超额完成“十二五”设定的12%的目标,科普工作位居全国前列,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1.科普能力显著增强。北京地区500平方米以上的科普场馆达到101个,比“十一五”增加36个。北京地区科技馆、科学技术博物馆建筑面积达109.78万平方米,比“十一五”增加41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科普场馆展厅面积221.28平方米,比“十一五”增长24.45%。创建社区科普体验厅50家,覆盖16区50余万人;创建市级科普基地326家、市级社区青年汇500家、科普活动室2000余家、科普画廊3500余个。报纸、期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科学知识的力度和能力不断增强,电台、电视台播出科普(技)节目时间达到9.97万小时。科普原创水平显著提高,科普图书年出版种类和册数逐年增长,北京地区累计入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104部,占全国52%。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科技传播的重要方式和向社会公众答疑解惑的重要渠道,有效支撑了北京科技工作。

  2.科普活动蓬勃发展。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及科技相关重大事件,依托北京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科普项目,培育了北京学生科技节、城市科学节、科学嘉年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诸多品牌科普活动,实施了一批科普惠农、科普益民等常规科普计划,在全市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翱翔计划”、“雏鹰计划”等培养了大量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使科教活动走在了全国前列,“翱翔计划”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科普(技)讲座、科普(技)专题展览、科普(技)竞赛分别达到4.89万次、4835次、3035次,均高于全国2.81万次、4375次、1525次的平均水平。

  3.科普资源日益丰富。全市进一步开发和整合首都科普资源。科普经费年度筹集额稳定增长,人均科普专项经费由“十一五”的36.42元上升至46.01元,增长26.33%,远高于全国4.68元的平均水平。科普队伍日益壮大,逐渐向高端化、专业化发展。科普专家李象益作为中国人首次摘取世界科普领域最高奖项“卡林加奖”。以科普项目社会征集为抓手,发掘撬动社会优势科技资源,推动一大批高校院所和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科研机构和院校向社会开放数量达569家,比“十一五”增加190%。支持中科院建立了40多个科技资源科普化平台,众多优质资源加入科普服务的阵营。

  4.统筹协调机制不断优化。根据《科普法》、《科普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全市科普工作实际需要,北京市加强政策引导,注重资源配置,强化部门联动,科普宏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形成了在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框架下,市、区两级政府共同推进科普工作的格局。先后出台《实施方案》、《关于加快首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北京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比表彰工作管理办法》、《北京市科普基地管理办法》等文件,完善了政策法规、表彰奖励、监测评估等相关机制。大力支持和引导一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参与科普,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面临的形势

  我市科普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全面推进,全市科普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

  一是市民总体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差别较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要求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科学普及和公众科学素质达到新高度。

  二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普品牌较少,社会化、市场化、常态化、泛在化的科普工作局面尚未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要求北京科普以区域协同的胸怀、国际合作的视野谋划科普新篇章。

  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科技传播手段日新月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新技术和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逐渐渗透到各领域,要求以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开创科普工作新局面。

  四是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要求科普创新体制机制,对科研院所、高校和高科技企业的科技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对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进行推广和普及,急需科普工作提出新思路。

  五是科技服务业将科普列为重点产业内容,对处于起步阶段的科普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新引领、共享发展”的工作方针,北京科普工作要站在大视野、大科普、国际化的高度,以建设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为核心,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为目标,以打造首都科普资源平台和提升“首都科普”品牌为重点,着力提升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精准、有效供给能力,着力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理念的推广和普及,着力推进“互联网+科普”和“两微一端”科技传播体系,着力培育创新文化生态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大局和创新引领相结合

  科普工作应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精准发力,注重实效。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北京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大局,把科普工作贯穿于各领域各环节,统筹推进,尽快建成相适应的支撑体系。

  ——坚持开放共享和全面跨越相结合

  发挥北京科普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理念向周边地区和其他省区市辐射溢出,使创新成果在周边地区和其他省市区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融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现首都、区域、全国发展新跨越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坚持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相结合

  发挥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作为科技工作“一体两翼”的作用,促进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的相互衔接与渗透,吸引市民关注科技发展、支持科技创新,支持科研工作者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鼓励科学家担任科普导师、传媒科学顾问,营造“鼓励创新、勇于创造、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和创新氛围。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行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形成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相互补充的格局,不断提升科普产品的供给能力,拓展科普事业新空间。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成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国家科技传播中心,首都科普资源平台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科普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科普人才队伍持续增长,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科普传播能力全国领先,创新文化氛围全面优化,科普产业初具规模,公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首都科普”的影响力和显示度不断提升。

  具体目标如下:

  ——全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4%。

  ——科普投入显著提高,人均科普经费社会筹集额达到50元。

  ——每万人拥有科普展厅面积达到260平方米,实现存量提升,增量增效。

  ——建立以大科学家为代表的科普人才梯队,每万人拥有科普人员数达到25人,实现科普服务全覆盖。

  ——打造30部以上在社会上有影响力、高水平的原创科普作品,培育3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产业集群。

  ——培育5个以上具有全国或国际影响力的科普品牌活动。

  ——首都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公众获取科普服务的渠道更加便捷。

  ——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理念推广服务机制建成,科普信息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形成,公众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三、重点任务

  建设以“互联网+科普”为核心,以传播知识、传播精神和传播文化为理念的首都科普资源平台。调动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研条件资源,挖掘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等科技成果资源,促进科普基地、科普产品、科普影视、科普图书等科普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建立畅通的服务渠道和开放共享机制,形成系统化、网络化、专业化的科普服务体系。重点实施八大工程。

  (一)实施科普惠及民生工程

  发挥大型品牌科普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拓宽思路、拓展视野、创新形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品牌科普活动,吸引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科普机构参加北京科技周、全国科普日、北京科学嘉年华、全国双创周等,提升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办好城市科学节、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等一批充满活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化科普活动。鼓励各区紧密结合发展规划、重点产业和特色资源等,培育一批常态化科普活动。

  提升主题特色科普活动效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和人民群众重大关切,深入开展主题特色科普活动,为社会公众解疑释惑,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水平和科学生活能力。做大做强北京创造2025、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首都网络安全日等形式多样的市级大型科普活动。创新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围绕气象、航天、知识产权、防灾减灾、博物馆、环境、地球等主题日(周),开展系列科普活动。支持各区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开展特色主题科普活动。

  加大科技惠民成果推广。围绕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改善、食品安全保障、重大疾病攻关、城市建设与精细化管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等民生科技重点工作,开展牵手蓝天、食品安全在行动等科普活动。以科普基地、社区科普体验厅等为重要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推广普及科技惠民成果,提高百姓爱科学意识、学科学能力、用科学水平。开展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普及,着力推动防灾减灾知识技能“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增强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安全防范和紧急避险的能力。

  (二)实施科学素质提升工程

  着力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建立规范化、标准化培训制度,编写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教材。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北京干部教育网、北京继续教育网、继续教育APP等学习平台。举办专门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大讲堂活动。通过线上学习和线下活动相结合,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为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提供智力支撑。

  不断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大力推进青少年创客教育,打造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创客秀活动,扎实推进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阶段的科技教育,不断启迪好奇心、培育想象力、激发创造力。推进北京学生科技节、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英才计划”、“雏鹰计划”、“翱翔计划”、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加强科教融合,支持面向青少年的教具和用于科学教育的互动展品研发。推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实验室开放,支持建设科学探索实验室。探索制定科技教育标准、编撰教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后备人才奠定基础。

  努力提升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开展创新工作室、职工技能大赛等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技能竞赛和经常性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和职业技能。将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课程与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依托街道、社区等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创新创业培训和实践场所,提升社区科普能力和创业服务水平。依托城乡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提升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力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巧娘工作室”等活动,注重提高活动质量和效益。培养壮大一批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全面开展科技套餐配送工程。举办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技培训和田间实践操作培训,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多种途径,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支持农民创新创业。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对进城务工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订单式或定岗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就业创业能力。

  加强科普人才梯队建设。建成一支由顶级专家引领,百名科普专家指导,千名科普专职人员参与,万名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适时启动科普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推动一批具有科研水平又有专业科技传播能力的大科学家有意愿做科普、有能力讲科学。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普场馆、科技社团、社区科普大学等,建设科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培育和扶植专业化的本土科普创作和宣教人才。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科普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的科技知识水平和科学传播能力,不断壮大科普兼职人员和志愿者服务队伍。

  (三)实施科普设施优化工程

  优化科普场馆服务体系。构建以综合性场馆为龙头,以专业特色科普场馆为支撑的科普服务体系。加快北京科学中心、军事科技馆、国家自然博物馆等重点科普场馆的建设,推动有条件的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建设专题特色科普场馆。加强流动科技馆内容开发,开展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等活动。建设数字科技馆、虚拟科技馆等,突破科普的时空局限,提升“全天候”科普服务能力。

  提升科普基地服务能力。建立科普基地动态调整机制,以公众视角为导向,推动科普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推进环保、社科、园林绿化、地震、气象、国土等行业科普基地的建设。鼓励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基地、孵化基地、文化创意工作室等增加科普功能,拓展科普基地的覆盖面。发挥北京科普基地联盟、北京科普资源联盟、北京博物馆学会的作用,建立馆校结合、馆馆联合的工作模式,积极开展参观者主导、符合教育规律、满足公众需求的特色科普活动,提升科普基地的服务能力。

  提高基层科普服务水平。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继续开展社区科普益民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建立和完善社区科普体验厅、科普学校、科普活动站(室)等基层科普设施。推动科普基地与少年宫、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联动,拓展科普活动渠道。加强科普楼宇、科普公园、科普小屋等公共场所建设。发挥农业科技园、绿色生态园等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普教育示范作用。鼓励和支持各区科技馆完善科普设施,开展特色科普活动。

  (四)实施科普产业创新工程

  加大原创科普作品的支持力度。探索设立科普创作基金,建立科研人员、科普工作者、专业编辑联合开展科普图书创作的激励机制。创作系列科普专题片、微视频、纪录片和公益广告,并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播出,打造《科学达人秀》、《科学脱口秀》等一批益智类专题节目和栏目。支持原创科普动漫作品和游戏开发、开展技术和创意交流,加大传播推广力度。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与创新,实施标准化战略,建设科普产品研发基地,引导社会力量研发科普展品、教具等。

  加强科普产业市场培育。统筹科普产业资源,推动成立科普产业创新联盟,加强科普产业的引导管理。围绕科普产品创作、研发、推广等环节,建设一批科普产业聚集区,形成若干科普产业集群。依托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立科普产品研发中心,推动社会力量投身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举办科普产品博览会、交易会等,打造国际化科普资源和科普产品展示、集散、交流中心。通过政府采购、定向合作等手段,重点支持一批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龙头企业,拓展新市场和新业务领域,壮大科普产业。

  (五)实施“互联网+科普”工程

  打造“首都科普”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科普传播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以“科普北京”微信公众号建设为抓手,主动发声和快速反应,向社会提供科学、权威、准确的科普信息内容和相关资讯。提升“手机科普周刊”、“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科技视频网”、“北京科普基地联盟”等新媒体的传播能力,打造多平台、集群化、矩阵式发展的“首都科普”新品牌。凝聚一批社会化新媒体平台,建设科普传播新媒体联盟,协同推进科技传播。

  提升科普信息化水平。创新科普供给新模式,鼓励VR、AR、MR等新技术的应用,增强科普传播的互动性与娱乐性。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PPP模式),共建新型科普信息化传播平台,把政府与市场、需求与生产、内容与渠道有效链接,实现科普的倍增效应。建立网络科普内容科学性的把关机制,完善网络科普舆情实时监测机制。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突发事件等,实现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推动科普大数据开发共享。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科普服务,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科普服务体系。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科普内容生产方式,形成机构、专家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跟踪反馈,实时回应,提升科普服务的互动性和有效性。协同整合机构、群体、企业、公众资源,汇聚科普信息,建设科普信息大数据服务平台,提升科普资源利用效率。

  (六)实施创新精神培育工程

  加大创新创业服务引导。立足创新创业现实需求,广泛开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科技政策法规宣讲活动,推动企业在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方面大胆创新。支持中关村创业大街、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开展专业服务能力培训和业务交流活动,引导“众筹、众包、众创、众扶”等创新型模式,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鼓励市民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等创新活动,支持建设一批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大力扶持众创空间的发展,为创客提供沃土,鼓励众创空间进校园、进社区、进场馆,组织青少年创客俱乐部活动,进一步在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创客教育,厚植创客精神。

  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围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育,编制创新教育相关读本手册,面向社会开展创新教育培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鼓励各部门、各单位树立创新观念、建立创新制度、鼓励创新行为,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创新方法企业行”、创新创业大赛、发明创新大赛等活动,培育一批创新创业品牌活动。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弘扬自由探索、大胆创新、勇攀高峰的研究精神。倡导百家争鸣、尊重科学家个性的学术文化,增强敢为人先、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引导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充分体现创新价值的人才激励制度,形成合理的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尊重科学规律、宽容失败的社会共识,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创新、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七)实施科普助力创新工程

  推广新技术新产品。采取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主动相结合的方式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服务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服务)首发平台建设,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等方式,面向社会开展推广普及活动。通过京交会、科博会、文博会等科技展会平台,推广示范新技术新产品。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联盟和行业协会等各类中介机构发展,搭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者和使用者合作共赢的平台。

  促进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重点推动高校院所、大型国有企业、军队、武警的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科普化,改善科普展示场馆(厅)设施,丰富互动参与内容,形成常态化开放机制。围绕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等重大科技工程,建设一批首都重大科技成果展示平台。推动将科技成果面向广大公众进行宣传普及列为科技计划项目考核指标,鼓励非涉密的国家级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及时向社会发布研究进展及成果信息。结合重大科学事件、科研成果、社会热点等开展科普活动,着力推进科技计划项目开发科普资源。

  (八)实施科普协同发展工程

  推动全社会参与科普。充分发挥中央在京单位的资源优势,搭建良好的央地协同发展和共享机制。调动各部门和各区的积极性,形成联动开展科普工作的良好机制。充分依靠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社科联等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工作。引导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群等参与科普工作。将行业工作与科普工作有机结合,挖掘各自特色和资源优势。通过组建科普基地联盟、北京科普资源联盟等,搭建了互惠互利、共创共赢的科普工作网络,实现科普资源开发共享。实施公众参与创新行动计划等活动,通过项目征集、政策推动,提升公众参与度。

  加强区域科普协同发展。积极推动成立京津冀、北上广、京港澳台等区域性科普联盟,在创新方法培训、科普资源共享、科普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并建立常态化的区域科普合作交流机制。深入开展京津冀科普之旅、设计之旅、科技夏令营/冬令营等主题科普活动,有序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等地区科普资源的共享和相互转移,切实加强对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科普帮扶工作。

  大力开展国际科普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视野,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搭建常态化的国际合作平台。建立科普人才培训、科普产品研发、科普展览举办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全天候为中外科技场馆实时对接服务。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拓展科普的渠道和领域。切实推动国内外科普组织共同举办科学嘉年华、北京诺贝尔奖获得者论坛等一批水平高、影响大的科普活动,推动北京地区高层次科技人员加入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科技组织。
 

       四、保障措施

  (一)创新科普体制机制,加强工作协作联动

  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功能,建立健全部门联席、市区联动、媒体合作、专家协同的科普工作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市场化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科普。发挥科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社科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

  (二)完善科普政策法规,优化科普创新环境

  建立健全适应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良性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坚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创新政府科普管理的顶层设计,优化科普事业和科普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不断推进科普资源配置优先化、发展环境宽松化、创新成本节约化。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加大科普奖励力度,定期开展科普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

  (三)优化科普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广泛参与

  加大财政经费科普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众筹众包、项目共建、捐款捐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科普工作。加强对科普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考评,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果。优化科普项目组织方式,将科普项目划分为政府直接组织开展、政府支持开展、政府鼓励开展三类。

  (四)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构建立体传播体系

  建立对重大科技成果、事件、人物及社会热点进行常态化宣传的机制,支持新媒体、自媒体等基于移动互联的“两微一端”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鼓励平面媒体、电视、广播、移动传媒等传统科普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完善常态化宣传机制,构建针对不同人群的立体科技宣传体系,确保科学思想、科技成果、科普活动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五)建立监测评估机制,确保重点任务实效

  依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定期开展北京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工作,完善科普评价指标和科普统计。全面落实《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适时推出科普发展指数。组织开展科普政策法规、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科普活动、科普产出效率等方面的监测评估,逐步做到自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建立国外主要城市科普工作动态数据库,追踪国外科普工作最新动态。

上一篇: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
下一篇: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信访工作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